这场发布会,或许可以缓解家长关于职普分流的焦虑
8月30日,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,“要有序增加招生计划‘扩容一批’,深入挖掘现有优质普通高中校舍资源潜力,并结合实际优化招生计划安排,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。”
这一消息如平地惊雷,引发诸多关注。
(相关资料图)
1
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
8月30日,教育部官网发布由教育部、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印发的《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其中提到“要实施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,促进优质特色发展”。
“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”的说法是在进一步解释如何实施“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”时提出的:
一是加大投入力度“新建一批”,高起点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优质普通高中,增加学位供给;
二是创新办学机制“帮扶一批”,通过集团化办学、“组团式”帮扶、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托管帮扶县中等方式,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总量;
三是多样化发展“提升一批”,支持一批基础较好的地区和学校率先开展特色办学试点,积极发展综合高中,推进职普融通;
四是有序增加招生计划“扩容一批”,深入挖掘现有优质普通高中校舍资源潜力,并结合实际优化招生计划安排,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。
2
支持一批基础较好的地区和学校
率先试点综合高中
从上述4点内容的表述中可以看出,第4点与前3点互为因果关系。
也就是说,从新建、帮扶、提升等3种渠道扩大优质高中的供给,最终实现“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”。
新建一批优质普通高中,同时通过各种类型的“帮扶”,类似于义务教育阶段的“名校+”来提升普通高中的教学质量,来增加学位和扩大优质普通高中的数量。
而其中,最引人关注的是提出“支持一批基础较好的地区和学校率先试点综合高中”。
“综合高中”即“普高和职业教育的结合高中”,学制通常为4年,高考时被普通高校录取的学生,可取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籍;未被普通高校录取的学生,保留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籍,继续完成第四年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学习,成绩合格,符合毕业条件,由学校颁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,并可参加当年的高等职业学院的招生考试。
3
从职普分流到融通
让学生和家长有更多选择
知名教育专家刘鹏认为,上述政策对学生和家长来说是重大利好,通过多样化措施增加优质普通高中的供给、推进职普融通,缓解职普分流造成的焦虑。
2022年5月1日,新版《职业教育法》发布: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“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”。
“多年来,职普‘分流’的相关政策的确引发过多次舆情。‘分流’的说法来自于1996年的《职业教育法》,其中提出‘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,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,建立、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,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、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’。家长常说的‘职普分流’包括中、高考两次选拔性分流,被分流的中职、高职学生以就业为目标。”刘鹏说,“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中职的定位已不再以就业为主,而是升学与就业并重。而综合高中的出现,在某种程度上给孩子的潜能发挥留出足够的时间和机会,再结合学习成绩和自身特点进行选择,既可选择就业,即职业方向,也可以继续选择升学,即原来普高方向,也就是说可以多条腿走路,是缓解职普分流焦虑的一个重要措施。”
同时,刘鹏认为,还将会出现一批可通过‘自主招生’来招收符合学校特色发展、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,比如美术、音乐、戏剧、语言等特长生,即特色普通高中。
而这一系列的变化也将会对日前竞争激烈的中考产生深远影响。“中考的选拔性会进一步降低,难度和考试科目都会减少。比如,北京市教育局此前就官宣‘2025年的北京市中考将取消史地化生’考试等,当然推广到全国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,但这一定是今后中考改革的趋势。”刘鹏说,“同时,对于职业教育的学校来说,更应抓住当下发展机遇,积极落实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等政策,提高教学质量。”
编辑:五月的光
